【育儿资讯】给孩子说了100遍都没用?这样做,一遍就够了!
为人父母,难免不被贴上“啰嗦”的标签。有了孩子,就有了牵挂与羁绊!啰嗦也就成了表达爱意的途径。
孩子过马路时我们总是嘱咐她左右看看,躲避车辆;孩子奔跑时我们总是在身后大声呼喊跑慢点、别摔着;孩子写作业时我们总是提醒背挺直、坐姿端;甚至连孩子一个人在家我们 也总是叮咛别触电,勿开门……
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这么怨声载道:“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?”“我都说了100遍了,你怎么就不听呢!”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,愿意改呢?
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“说了100遍孩子也不听”的原因。
什么是超限效应?
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·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,准备多捐点钱。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点零钱。又过了10分钟,还是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,开始向听众募捐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不捐钱,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。
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超限效应”: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,甚至产生心理逆反。
案例
小宝在家里玩玩具,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,从来不主动收拾。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,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。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,她每天催十遍八遍:“快点!快点!你怎么这么磨蹭啊!”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,妈妈每天念叨,小宝每天赖床。
分析
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,都要恰到好处。唠叨就是一种反复、单调的刺激,无异于“疲劳轰炸”,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,就像马克•吐温一样。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,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,互换下位置,去体验去感受。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,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,避免踩了“超限效应”的警戒线。
↓↓↓
支招
1、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第一次挨批评时,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,而是多少会愧疚、反省,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。
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,不过程度较小,但如果再来第三次、第四次,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,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。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,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。如果非要再次批评,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,要换个角度,换种说法。这样,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“揪住不放”,厌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。
2、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,切忌东拉西扯,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。
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:“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,这孩子就是懒。吃饭也懒,干什么都得催!”这也是犯了“超限”的禁忌,要求过多、过高,孩子会觉得: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,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,索性让你说个够吧。因此,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,就事论事,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。
3、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。要一口一口的吃,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,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,家长不改“他错了我就说”的批评风格,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。其实,对于习惯了父母“唠叨”的孩子,表扬更管用。用表扬代替批评,有时效果会更好。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,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,都要给予鼓励,可以是一个拥抱、一个掌声、一句鼓励、一个大拇指。
4、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。
最后,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,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。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,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,如果他再不小心,以后只能玩别的。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,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,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,最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。该孩子承担的,我们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,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,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。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,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,家长提醒没有效时,不妨放手,孩子自己会“吃一堑长一智”。
5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
还存在一种情况,有的家长似乎特别民主。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须做的,却用征询的口气来问孩子:“你要不要来吃饭?”“是不是该睡觉了?”“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间行不行?”此时孩子的答案统统都是:不,不,不!于是引起了唠叨和争辩。
其实为了避免这个问题,对孩子必须要做的事,家长应当用明确的语言:“吃饭时间到了,洗手吃饭吧。”“游戏时间马上要结束了,收拾一下,5分钟后我们回家”等等。
明确而具体的语言,让孩子不会挑战父母的决定,让孩子知道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,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争辩或讨论。
有些家长批评孩子时,东拉西扯,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,“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,你这孩子就是懒。吃饭也懒,干什么都懒。”孩子会觉得: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,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,索性你说个够吧。所以家长最好面对当下问题,就事论事,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表达你的希望。
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简.尼尔森说“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,与孩子之间75%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”。
少说多做,想好再说,把用来唠叨,叮咛,争辩的时间节约下来,和孩子谈谈有趣的话题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,不仅能让你的话更加有效,还能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,何乐而不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