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真爱父母课堂】锻炼孩子专注力的5个智力游戏!
报纸撕贴
● 游戏目的
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废旧报纸进行撕、贴、画,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,并锻炼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。
● 适合年龄
三岁半
● 游戏准备
废旧报纸若干,白纸一张,固体胶一支,水彩笔、剪刀、桌子等。
● 游戏玩法
1、家长先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对撕报纸产生兴趣。
2、家长给孩子示范如何撕贴报纸:先从旧报纸上撕下一片圆纸片,涂上固体胶,贴到白纸上,再用水彩笔在圆片四周画上彩色光芒,然后对孩子说:“看,我们做好了一个太阳,你还想做什么?”
3、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描述,协助孩子从旧报纸上撕下相应的图形,简单的图形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,涂上胶水,贴到白纸上,并让孩子用水彩笔自行涂色和添加辅助图片。
4、当孩子完成作品之后,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称赞。
● 互动小贴士
1、在孩子进行撕贴的过程中,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简单的图形。
2、与孩子共同完成作品之后,家长要引导孩子讲述画面内容。
3、提醒孩子使用剪刀和胶水时要小心。
● 智力拓展
这个游戏也可以这样玩:
1、家长与孩子剪下报纸上不同动物的图片,然后把每张动物图片按照身体部位分别剪开,比如头、躯干、腿、尾巴等。
2、把以上剪开的图片放在桌子上,让孩子把他们的顺序打乱。
3、让孩子从中任选不同的身体部位,创造出新的动物。
4、家长帮孩子按照孩子的思路,将重新创造出来的“新动物”不同部位的图片贴在一张纸上。
大象和小猫
● 游戏目的
让孩子通过感知和体验声音的强与弱,并通过图画和动作将这种声音的强弱表现出来,可以培养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、注意力及思维能力。
● 适合年龄
三岁以上
● 游戏准备
中鼓一个、笔和白纸若干。
● 游戏玩法
1、妈妈用游戏的口吻问孩子:“大象走路是怎么样的?小猫走路又是怎样的?”让孩子了解大象走路是很重的,小猫走路是很轻的。
2、爸爸示范击鼓,鼓声强表示大象在走路,鼓声弱表示小猫在走路。
3、游戏正式开始,爸爸先击鼓,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,在白纸上做记录:如果鼓声强,孩子在纸上画上大圆圈或长线条表示大象在走路;如果鼓声弱,孩子在纸上画上小圆圈或短线条表示小猫在走路。
● 互动小贴士
击鼓声不宜太大,以免损害孩子的听力。
● 智力拓展
类似“大象和小猫”的游戏还有很多,这里推荐一个音乐游戏“大象和蚊子”,相信很多孩子都喜欢。
家长准备20个串铃,一个大鼓,大象头饰和大象尾巴各一。
家长有声有色地给孩子讲故事,调动孩子的活动兴趣,然后提问。
“故事里面都有谁啊?小蚊子是怎么飞的?”
“小蚊子什么时候叮大象的屁股了?”
“小蚊子叮大象的时候,大象怎样赶跑蚊子?”
故事需要家长提前“备课”一下。
手心手背
● 游戏目的
本游戏通过家长跟孩子一起有节奏的哼唱儿歌、做动作,培养和提高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,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对动作的反应能力。
● 适合年龄
三岁半
● 游戏准备
音乐、音响
● 游戏玩法
播放《手心手背》的歌曲,家长带着孩子一边拍手一边跟着唱几遍。当孩子熟悉这首歌之后,家长与孩子面对面坐着,边唱歌边拍手。
“手心手背”,家长与孩子一起伸出双手,先手心朝上,再手背朝上;
“手心手背”,动作同上;
“大家拍拍手”,家长与孩子一起拍拍双手。
“伸出手心(手背)来”,家长与孩子双臂伸直,手心(手背)朝上。
0后一句歌词,可以由家长唱出来,歌词内容也可以有所变化,比如:如果妈妈唱的是“伸出手心”,那么孩子就要把手心朝上,反之,则要手背朝上。可以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。
● 互动小贴士
本游戏的高潮在于歌词的0后一句话,家长可以将0后一句话反复进行,直到孩子尽兴。
● 智力拓展
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,可以适当设置一些“惩罚”措施,比如:挠手心痒痒。在孩子唱0后一句歌词的时候,家长可以故意做错动作,让孩子有机会“惩罚”一下家长。
给小动物喂食
● 游戏目的
让孩子通过给小动物喂食,建立食物与动物之间的对应关系,训练孩子的分类能力,同时让孩子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。
● 适合年龄
三岁半
● 游戏准备
小猴、小猫、兔子、小狗玩偶各一,卡片做成的桃子、骨头、鱼、胡萝卜若干。
● 游戏玩法
妈妈拿出玩偶兔子问孩子:“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啊?”引导孩子指出小白兔喜欢吃胡萝卜,同理,让孩子明白其他几个小动物各自喜欢吃的东西,小猴喜欢吃桃子、小狗喜欢吃肉骨头、小猫喜欢吃鱼。
然后把所有卡片做成的“食物”,让孩子自行去分类,把动物爱吃的食物,分别放在小狗、小猫、小兔、小猴面前,表示给小动物喂食。
● 互动小贴士
如果孩子投放正确,家长要及时给出鼓励和称赞,如果有错误,要及时纠正。
● 智力拓展
三岁以上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,喜欢玩过家家游戏,他们很会照顾家里的“玩具宝宝”,家长可以把握好这一点,跟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游戏。
鼓励孩子自己去找玩具或者玩具的替代品,设计谁来吃什么、怎样摆放等等,也可以随时变换主题。比如孩子邀请小猫咪来吃饭,小猫咪吃的太多了,肚子疼,要去看医生,这样游戏就变成了看病的小医院。
游戏可以根据主角的变化而变化,孩子越大,越能玩出更多的花样。
少了哪一个?
● 游戏目的
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,延长注意力时间。
● 适合年龄
三岁以上
● 游戏准备
孩子经常玩的玩具3~4件,大毛巾一块
● 游戏玩法
让孩子把玩具自行放在桌子上,家长引导孩子说出桌子上玩具的名称,30秒之后,家长用大毛巾盖住玩具,拿开毛巾的同时拿走一个玩具。
家长问孩子,桌子上少了什么玩具,孩子通过记忆说出桌子上少了的玩具,游戏可重复8~10次。
如果孩子无法说出少了什么,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。
● 互动小贴士
家长也可以替换玩具变换游戏,让孩子保持对游戏的兴趣。
● 智力拓展
让孩子在一堆玩具中,说出少了的玩具,孩子会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当这堆东西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时候。
除了玩具,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绘本图片来进行。
也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,用更多、更相近的玩具来进行,如果孩子年龄较小,刚接触这类游戏,可以减少物品数量,或者多重复几遍物品名称。